7月6日, 2025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可持续发展SDGs十年回顾与展望——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贡献”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作为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核心环节,吸引了国际组织代表、政商领袖、学者、各行业优秀代表及媒体伙伴等400余人参与。本次活动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办,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孙发致开幕辞。国际金融论坛(IFF)副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晟分别致辞。

孙发

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

王晟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张军,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吴晓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纽约总部高级政策顾问、联合国绿色经济行动伙伴计划(PAGE)管理委员会委员蒂莫西·斯科特(Timothy Scott),贵州茅台集团总经理王莉等嘉宾分别从政策、学术、企业等多维度发表主旨演讲。

张军

吴晓青

蒂莫西·斯科特(Timothy Scott)

王莉
圆桌对话环节,前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原巡视员叶燕斐,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中国区负责人罗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德勤中国主席蒋颖等六位嘉宾围绕《“去全球化”挑战下的SDGs: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展开深度对话。

圆桌对话
贺灿飞表示,ESG正从被动合规转向战略资产,重塑企业与城市互动:ESG企业助力城市生态建设,其选址偏好提升城市资源价值;该转型通过市场、政策、技术推动空间资源重新定价。为实现可持续城市目标,需协同推进五大转型:企业(践行ESG)、能源(发展可再生)、产业(绿色低碳化)、交通(新能源体系)、城市模式(高质量发展),以协同落实气候行动。

圆桌论坛现场(人民网 涂敏摄 )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在“全球青年连线”环节开场中表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扎根大地,将生态文明写入地理学学科血脉。地理学跻身全国前15%,北京大学“组团式”帮扶为学科发展注入创新动能;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进入全球ESI前1%;石漠化治理模式获联合国“生态修复十年”全球最佳案例;学院为贵州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梵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提供科技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衔接乡村振兴,让世界看见独特的东方生态智慧,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周忠发
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张绍东作论坛闭幕致辞。他介绍,贵州师范大学将以系统思维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以开放合作汇聚各方力量,重点推进民族地区绿色教育创新工程、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建设、生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三大行动”。其中,在推进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建设上强调,要依托“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组团式”帮扶地理学、生物学学科为契机,强化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ESI前1%学科的支撑作用,探索建立地理学引领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学科特区,紧盯国家级平台打造、国家级人才引育、国家级成果培育等工作,力争使地理学进入国家“A”类学科行列,助力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张绍东校长
论坛举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报告》成果发布、“丝路伙伴计划”启动仪式等两大重磅活动。

作为承办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贺灿飞,我院党委书记郭锐,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忠发,副院长朱大运,院长助理张帅等1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论坛。

会场合影
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相关学科建设工作方案》,2025年4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达成帮扶协议,旨在推动我院地理学科向更高水平迈进,力争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提档升级。共同承办高水平会议,也是推动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后续,学院将以“组团式”帮扶为契机,围绕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聚焦喀斯特区域特色,通过学术交流、联合科研攻关、学术资源共享、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共建等方式,持续开展更多、更富有成效的合作。
一审(校):黄登红; 二审(校):张帅;三审(校):周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