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中国地理学会信息地理专业委员会进校园特邀科普报告会在我校成功举行。报告会邀请了山东科技大学牟乃夏教授、广州大学吴志峰教授、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麻金继教授作特邀科普报告。报告会在我校东区会议中心一楼圆厅会议室举行,会议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教授和副院长杨广斌教授主持。参与此次报告会的老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共计120余人。
山东科技大学牟乃夏教授作题为《实践贯穿 科创引领 知识内化 成果量化—GIS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经验介绍》的报告。牟教授从其自身的GIS学习之路讲起,分享了其对“教、学、研、赛、材、宣”六位一体模式的心得、经验和成果以及对“大赛作品-思政融入-教学案例-科技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学生进驻老师办公室、学生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学生主动知识内化”三条核心经验;强调了“学生自我驱动、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教师科研”的重要价值。
报告最后,牟教授总结了学好地理信息专业的意义,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学习科研实践,逐步实现自我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广州大学吴志峰教授作题为《“地理信息”发展与变革——从地理信息相关高考题谈起》的报告。吴教授首先从地理信息相关高考题讲起,点出了大学和高中关于地理学学习的不同侧重点;随后,介绍了信息与地理信息的概念,并通过人类文明史上的五次信息革命提出问题,引发关于“下一次信息革命是什么?”的思考;吴教授还讲述了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方面的三项重大发明,其中,着重介绍了GIS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从早期的GIS到未来的GIS,人工智能可能带来巨大变革;最后,吴教授就“GIS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变革?”、“如何培养AI+GIS+专业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两个问题,提出了富有见地的思路与见解。
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作题为《地理空间智能与集成学习》的报告。杜教授以“我们能为人工智能做什么?”这一问题为切入点,介绍了地理信息的演变史;随后,列举了集成学习的实际案例及利用集成学习算法开展的多源数据与LiDAR融合的地形优化算法和产品开发研究;杜教授强调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从而实现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了下一步要从描述解释到诊断预测应用需求出发,解决地理空间智能和地理验证模拟的问题并提出“数据学习+模型计算+领域知识”的集成学习发展趋势。
安徽师范大学麻金继教授作题为《偏振和超光谱技术在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背景介绍、遥感和卫星、偏振技术及其应用、超光谱技术及其应用四个方面展开。麻教授在大气污染背景下引出了偏振的研究意义及其研究历程;从测量、识别、分类、估算等方面讲解了遥感的应用,讲述了中国的高分系列卫星的相关内容并分享了其参与GF-5卫星研究的工作经历;介绍了偏振和方向性地球反射仪(POLDER)、气溶胶偏振传感器(APS)、多角度偏振相机(DPS)研究的国内外代表性成果以及其团队在偏振方向取得的系列研究进展;最后,麻教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超光谱技术的相关知识及其在超光谱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周忠发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四位教授的报告以科普的形式展开,内容丰富,从不同的思维视角解读了地理学相关知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为下一步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审(校):王冕;二审(校):杨砾;三审(校):郭锐